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科创赋能绿色转型
作者: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4-08-19 10:15    字体大小:【大】【中】【小】

“再过十几天,这批东星斑就能上市了。”8月17日11时许,位于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以下简称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的鲲诚现代海水养殖创新产业园(以下简称鲲诚养殖园)车间里,负责人徐冠军抓起饵料朝八角形的鱼池撒去。霎时间,鱼儿跳跃、池水翻涌、水花四溅。

鲲诚养殖园入驻文昌冯家湾产业园一年有余,即将迎来第六批收获。相比起传统养殖,这样的养殖效率让徐冠军直呼:“不敢想。”

和“住在”车间里的东星斑为邻的,还有“喝”着循环水的东风螺、在恒温池里“恣意游走”的南美白对虾、享受着科技光照的海葡萄等十多种水产品,这些选育出来的优良水产品正从文昌冯家湾产业园走向全国——甩掉过去粗放式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水产渔业在这里展现出现代化新面貌,昔日的“虾苗谷”如今有了“水产硅谷”的称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发展新质生产力更为具象。

绿色转型

养殖“上楼”效益攀升

不就是养东星斑吗,是什么让养殖老手徐冠军“不敢想”?

答案就在车间里。

数千平方米的车间里,24口八角形鱼池整齐排列,一条条肥美的东星斑在其中灵活地游动。工作人员杨昌裕在进入车间工作前,也是一名养殖户。他注意到,传统的养殖更加粗放,受季节影响较大,病害也难以预防,东星斑鱼苗成活率仅有六七成。

“但‘上楼’饲养的东星斑有了技术的加持,成活率高达95%,且养殖时间缩短一半,产量提高了3倍到5倍!”杨昌裕解释,和传统的露天养殖相比,车间养殖降低了台风、雨水对东星斑生长的影响,利用专利技术模拟的深海养殖环境也更适合其生长,且鱼池水温也可以保持恒温。“生活环境‘安逸’了,成活率自然就高了,经济效益当然更高。”杨昌裕说。

从露天养殖到车间养殖,鲲诚养殖园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文昌冯家湾产业园产业转型的缩影。

得益于海南岛东北部海湾的纯净海水和平稳的海湾环境,冯家湾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吸引了不少虾苗繁育企业的注意,被誉为海南的“虾苗谷”,当地居民“用蛇皮口袋装钱”的故事曾脍炙人口。不过“靠海吃海”的运作模式过度使用海洋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整治、转型迫在眉睫。

如何既要环保,又要经济效益?文昌探索起绿色转型新模式——在清退数千户养殖户的同时,利用沙港崀地区近7000亩国有土地盖起了楼房。这些楼房,如今正是水产养殖的新阵地,已吸引51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带来项目54个,总投资额约76亿元。

一栋栋水产养殖示范厂房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鱼虾螺成功“上楼”。文昌冯家湾产业园创新的多层养殖模式不仅稳定可靠,也让同等面积的土地产出提高六成以上,养殖效益呈倍数放大,养殖的水产品质量和产量也更加有保证,实现了绿色转型促进渔业增产增效。

靠海吃海

用清水更要“还”清水

清澈的海水和车间里养殖的海产品有什么样的关联?在文昌冯家湾产业园海水取水泵站的泵房内,取水指令刚一发出,水泵就开始加压提水,蓄水池内很快就涌入清澈透亮的海水,继而分流到各个需水项目上。

“园区已经投产的养殖项目,以及参与‘上楼养殖’的养殖户,全都用上了海水养殖。”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林尤郁说,2023年5月通水的海水取水工程已经成为园区养殖的用水来源,“统一取水、排水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防止近海养殖带来的污染”。

据介绍,文昌冯家湾产业园海水取水工程从园区向海里铺设了管道,统一从近海2公里、海平面以下9米的位置取水,以供整个园区的海水养殖使用。

在鲲诚养殖园的养殖车间里,养殖尾水的处理过程一目了然:排出的尾水经过第一层过滤,会滤除明显的残渣,继而进入装有过滤网的水池内进一步处理。此后再经过生物和微生物净化,达到检验标准的水才能从车间排出。

林尤郁说,养殖尾水一共经过“养殖户(养殖企业)预处理+生态拦截沟渠+鱼虾贝藻净化+固化微生物强化处理”四级净化,达到海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后,才能经周边河道进入海域。

目前,文昌冯家湾产业园海水取水工程已经实现对园区内养殖用水的全面供给,进一步助推园区朝着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前进。

科技赋能

产业升级更有底气

位于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的海南海王星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王星公司)养殖厂房内,十多个蓝色海水养殖池整齐排列,数不清的石斑鱼苗游弋其中。

“作为一家卖种苗为主的企业,怎样提升出苗率一直是我们要克服的问题。如今经过技术攻关,我们取得了新突破。”看着满池的鱼苗,该公司副总经理郑培说,技术突破使石斑鱼苗不仅实现了全人工工厂化繁育,出苗率还提高了5倍。

种苗问题一直是石斑鱼养殖行业的痛点,依照传统露天养殖,平均出苗率不足10%。现在,海王星公司已实现出苗率达到60%。

如何实现大幅提升?这让海王星公司总经理洪宜展想起公司入驻之初,曾因繁育技术不成熟,出现过第一、第二批种苗出苗率不理想的情况。

“当时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问需求,我们就把出苗难的问题跟他们说了,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转机。”洪宜展回忆,由园区管委会出面牵线,很快帮公司联系上海南大学等院所展开合作,技术人员刻苦钻研、突破技术难关后,第三批出苗率有了显著提高,也促成了目前达到的成果。

而在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里,每一只种虾都佩戴着一只专属的橙色“眼环”,上面的条码记录着这只种虾的基因测序报告。

“有的虾长得快,有的虾抗病强,通过基因检测,园区引进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能对每只虾的‘天赋’了如指掌,再让它们‘强强联姻’,优选出青出于蓝的后代。”该公司项目经理何强说,过去育一个良种需要六七年,现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优化升级,周期已经缩短至两年。

“科技正在赋能园区发展提质增效,我们更要以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文昌市副市长韩亮表示,当前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突出科技引领,正依托海南(文昌)渔业创新研究中心加快推动“揭榜挂帅”项目成果转化,服务生产主体发展,并加快建设智慧渔业平台,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力和园区经营管理效率,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落到实处。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